創辦人的話

  教育是一條漫長而平實的紮根道路,沒有十足的創校理念、教育熱誠與改變現狀的勇氣,這條紮根道路很難持久與茁壯,而在臺灣『創辦實驗教育』更是一條艱辛、自給自足之路(教育部沒有任何補助)。自民國101年創辦森優生態實驗教育起,我時時刻刻警醒自己:「實驗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們甚麼?又可以為台灣的未來貢獻些甚麼?」。如果一所實驗教育學校無法發展自己的學校特色,又沒有自己的教學主軸,終將失去存在的價值與意義。

  當我們的生活充滿政治性導向時,很難看透真相如何。在政黨的輪替下,連教育方針百年大計都可以任意中斷與改變。當我用家長的身分來看待這一連串的課綱問題時,瞬間頓悟,只有當一所學校獨立自主,不與現行教育體制隨之起舞之下,才能做到『真正的改變』。但是,我想要改變甚麼呢?又想要培養出何種人才?又如何做才可以將培養的人才回饋貢獻社會提升台灣的競爭力?當下,感謝十二年國教,提供我這個機會。

  民國107年9月(107年學年度)森優生態實驗教育高中部正式成立,這並非是一般升學導向的高中,而是以專攻設計科目為主軸的高中部。初期先以工業設計為主,之後擴展至其他領域的設計項目。為什麼選擇工業設計? 第一,連貫森優國小國中部的教學內容主軸「生活化的實作能力」,而廣義的工業設計即涵蓋了諸多生活相關領域。第二,國小與國中的手做藝術課著重在美學與工藝領域,成為高中部工業設計的基礎教育。第三,台灣當下的年輕人普遍存在自我定位不明的迷惘中,生活不知為何而戰。希望藉由培養設計人才將台灣從長達數十年的「代工」工廠模式走向「品牌」設計之路,猶如北歐小國芬蘭帶給世界的驚艷一般。第四,國際觀,擴展視野。高中部三年間每年至國外設計學院短期進修,藉此吸收世界新知與新觀點,經過不同文化的衝擊與震盪,會激出更多的創意靈感。第五,我想藉此闡述另一種不同實驗教育的想法,實驗教育應該是要有「目的性」,當目的確立之後,課程設計才會完備,才能提供孩子們完整的學習脈絡。

  天下雜誌出版『記得你是誰—哈佛的最後一堂課』第十三章「人生好比賽車」中提到:「哈佛商學院曾經多次針對學生做了些研究,目的是在探討哪些因素跟學生未來的成就有所關聯。我們檢視學生修習的課程、學業成績,以及包括身高在內的其他變數,結果不幸發現,學生的在校成績跟未來成就似乎毫無瓜葛。短期來看,有點牽連;長期而言,完全無關。人生好比賽車,需要巧妙整合多項條件才能換來真正的成功。」

  面對未來太多的不確定性,下一代需要更多的能力來解決我們這一代所遺留的問題。因此,擁有成熟的個性和健全的觀念,便能在壓力之下做出正確的決定,這也正是我辦學的原因與動機之一,如何實踐將於「創辦理念」中說明。

 
森優生態實驗教育創辦人與校長
蔣小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