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1201 絲路拾珍~2016敦煌文化藝術展

主題:2016絲路拾珍~敦煌文化藝術展(中興大學圖書館展場)。

內容:

  敦煌石窟是全世界規模最宏偉、延續時間最長且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,為世界文化遺產,今年適逢敦煌莫高窟建窟1650年,在兩岸合作下,敦煌文化藝術首度於臺灣校園巡迴展出。此次巡迴展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、敦煌研究院以及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辦,中興大學、臺師大及屏東大共同合作,自10月起從臺北、屏東到臺中依序展出,興大為壓軸展,經三地將近三個月的展程,寫下了兩岸文化活動在大學校園巡展的紀錄,也可說是一條兩岸交流的藝術絲路、文化絲路與心靈絲路。

  地處西北大漠戈壁的敦煌石窟,記錄著上下千年的美術工藝與宗教信仰。此次展出超過40幅大型石窟平面壁畫,2座佛像文物及4部展示影片,展覽以「絲路漫行」、「莊嚴佛宮」、「敦煌萬象」及「沙漠瑰寶」四個單元來介紹敦煌石窟的文化藝術。此展也是兩岸展開近三十年交流以來,敦煌石窟首次進入大學展出。

  「絲路漫行」簡介絲路七千公里的文化源起;「莊嚴佛宮」透過石窟代表性壁畫以分析美術形式、佛教典故等;「敦煌萬象」以壁畫反映當時世俗生活寫照;「沙漠瑰寶」則介紹敦煌石窟的製作工藝與開鑿因緣。同時於展場播映今日敦煌、岩彩顏料製作流程等影片,詳盡的圖文解說,搭配手機掃描二維條碼聽取展品說明的方式,讓觀眾能不受時地限制,一睹敦煌石窟藝術文化的風貌。
在中國古代美術的考究中,唐代之前的真跡寥寥無幾,對當時畫家畫風技法只能透過史料進行猜想,知其大略;而後敦煌石窟的出現,提供了時代確鑿又可靠的文物,成為中國美術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章。

  主辦單位表示,以往欣賞敦煌藝術只能進入博物館或實際現地走一遭,且現地受限文物保護,不僅要在狹小洞窟內欣賞,還不能使用強光,很難窺探文物全貌,這次走進校園,特地利用科技完整呈現藝品,非常難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