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1學年第一學期 國文課(社口萬興宮與大夫第)

時間及地點:2012年10月03日 社口萬興宮與大夫第。

內容:
  「萬興宮」位在神岡區社南村,祀奉天上聖母,建立於清雍正十二年,(西元1734年),至今已有兩百餘年的古蹟,現今我們所看到的為民國九年時所重新整修的。內有對聯:「萬姓沐庥庇名昭海島,興其開聖德蹟著湄州。」、「萬年瀛島聖慈溥,興化湄州母德垂。」廂房奉祀:「皇恩特授功加副府張公諱達京長生祿位」,以及道光十一年置之古香爐等,為全臺十二座湄州媽祖之一。

  雍正九年十二月大甲西社首魁聯合數社番倡亂時,張達京統領社勇敉平有功授清廷褒賞,於是引進香火歸臺至此,迄今有二百餘年。由此可知該廟與昔日岸裡社有密切之關係。
  「萬興宮」裡有一碑「社口石頭公來歷簡介碑」,於民國五十九年成立。相傳,清廷授功加副府張公達京年19歲,由廣東省潮州府渡臺,初住岸裡,其夜發現在社口水溝裡有毫光沖天,翌日率其弟達標下水探覓發現一個石頭如人形,即扶起岸上受眾人奉拜,並且有求必應,遂建祠奉之由於神威顯赫,小孩喧擾均與石頭公為誼子者求靈錢懸掛胸前,就可保佑平安,每年八月中秋為石頭公誕辰屆時祭典極盛,除誼子外各遠近善男信女至此敬酌答謝,同時換靈錢新線參拜者絡繹不絕,香火至此為鼎盛。
▼萬興宮正門,萬興宮主委親自接待並介紹。(下圖右)石頭如人形。

  社口林宅(又稱社口大夫第)位於臺中市神岡區,於民國七十四年(1985年)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。清康熙年間,林家祖先到台灣岸裡社(今神岡區)落腳。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,林振芳出力幫清軍圍剿戴潮春,清廷頒給他「中書科」的名銜和匾額。社口林宅是林振芳最發達之時所興建,原為購置吳張舊宅而加以改建,初期規模於光緒元年(1875年)完成,而護龍廂房的部分,則是在十幾年之後,隨著家族人口增加才陸續增建完成。
社口林宅是林振芳最發達之時所興建,原為購置吳張舊宅而加以改建,初期規模大致在清光緒元年(西元1875年)完成,而護龍廂房的部分,則是在十幾年之後,隨著家族人口增加才陸續增建完成。

  社口林宅的門樓是一層樓,面寬三開間,外形簡潔。進入門樓,通過長長的甬道後,即可見到第一進門廳,門廳的入口採簡單的凹壽式,第二進的正廳也有凹壽,前留設步口廊,提供較寬廣的半戶外生活空間,正廳前面的中庭地上舖地磚,排列出變化多端的圖案,其中人字砌是主要的圖案,象徵「人丁興旺、生生不息」。
  林宅的石雕相當精緻,在清代民宅中頗為罕見。門廳和正廳的部分都有地牛(櫃台腳)的雕飾,門廳中央門額書有「大夫第」,兩邊廊牆的水車堵上,有顏色豐富且外形細緻的交趾陶裝飾,樣式變化多端。而隔開中庭與側院的兩道高牆牆體主要用斗砌磚砌成,多為紅磚,牆基為鵝卵石,牆壁開闢可安槍枝的銃眼小縫。
  在正廳的部分,門楣上懸有一書卷形的匾額,額內文字已佚失,未知其內容。壁上有相當精緻的六角形木質花窗,花窗的四角落有四個三角形「撻角」,雕有四隻蝙蝠,代表「賜福」,而步口的托木飾以「憨番扛大樑」,饒富趣味。
  正廳內的供桌和神龕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,因此雕刻的風格和題材相近,供桌桌腳雕刻得相當精微細緻,但正廳的太師椅已經佚失。正廳的屋架為穿斗式,並未使用瓜筒,而左右牆上的書畫皆為格調高雅的文人黑跡,其中可見光緒元年的落款,這是推測林宅建築本體架構落成年代的重要證據之一。
  在左右兩側護龍廂房屋架上的「斗抱」上頭雕以螃蟹,即所謂的「二甲傳臚」(甲象徵科甲,科舉第二類稱為二甲),有科舉中第,求得功名之意。
  社口林宅的彩繪亦相當精美,從畫法特徵可知係出自鹿港郭友梅及郭庭柯等彩繪名家之手筆,他們的建築彩繪多分布於清末的臺灣中部民宅與寺廟,如今所存不多,在臺灣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,彌足珍貴。